紀錄片的審美特征
第五章:紀錄片的審美特征 第一節 審美功能與審美特征 什么是美(1)美是能夠使人們感到愉悅的一切事物。(2)美是事物促進和諧發展的客觀屬性與功 能激發出來的主觀感受,是這種客觀實 際與主觀感受的具體統一(3)審是人們對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評判的 一個過程。由此可見,審美是一種主觀 的心理活動的過程,是人們根據自身對 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種對事物的看、 法。(偶然性) 紀錄片有沒有審美?討論:1.紀錄片不是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,談審美 會導致創作中的“失實因素”。2.紀錄片反映生活,紀錄片只具有“社會美” 與“新聞美”,不具有“藝術美”的特征。3.紀錄片不等于新聞片,它在歷史發展中成 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。P74紀錄片審美特性的定論 1.紀錄片的特性和多種社會功能使其成為一種 獨立的藝術門類:影視紀實藝術 2.表達自然美與社會美是紀錄片的直觀功能, 而藝術美是它的根本。作為一個審美對象, 它的審美包含了主觀和客觀雙重因素。 3.我國學者將紀錄片的審美特征歸納為:紀實 美、崇高美、悲劇美、造型美,過程美、寫 意美,綜合美,和諧美等 紀錄片審美的主客觀關系1.生活是藝術源泉,藝術忠于現實2.藝術的客觀性不是簡單反映,藝術不 是被動接受投影的鏡子,藝術創作主 體的能動性在于發現美、紀錄美、創 造美3.藝術客觀性與主觀性的辯證關系:人 的主觀作用,面對同一客觀景物不同 主體有著不同的感受,不同反應。天地與我并生,萬物與我為一——莊子藝術是人與自然的相乘,藝術美是靈魂與自然一致所產生的結果——培根 紀錄片的審美功能1.尊重客觀現實與主觀能動的辯證統一, 是藝術審美的的基本規律與紀錄片的現 實意義。2.紀錄片的審美特性表現為視聽形象紀實 美,它的教育、認識、輿論、娛樂作用, 在審美中融為一體3.紀錄片既有教育作用,也不排斥娛樂功 能,它是嚴肅的娛樂,向觀眾提供高尚 情趣和美感的娛樂。(精英文化)4.教育與娛樂統一于審美,寓教于樂。 第二節 自然美——大巧若拙 追求自然美是當今的強勁潮流,藝術審美也不例外,這是對“現代文明病”嚴重侵害自然環境和傳統文明的逆向思潮。 平實感1.平實感來自選材和紀錄方法兩方面,都顯 現著創作者的審美追求2.取材與凡人小事。《舌尖上的中國》3.平民視角觀察生活和天下大事。《幼兒園》4.重大題材從側面、細微入手,表現的深入, 生動。《20年20人》 祛矯飾1.直接電影的特點,主要在于反矯飾,追 求最大程度的真實自然效果。2.矯飾突出的表現為主觀情感和藝術技巧 的濫用,違背藝術創作的主客觀統一的 原則,導致藝術創作缺乏真實感。 藝術真實與藝術真理1.紀錄片是藝術真實就是追求“真實、自然” 的客觀紀錄2.紀錄片的藝術真理是既是現實的本質,也 是生活的理想,人道主義精神和社會進步 趨勢是基本點。(柴靜《蒼穹之下》)3.不考慮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紀錄片,只 考慮獲獎是不可取的行為 大巧若愚與大雅若俗1.既要自然效果,又要擯棄膚淺紀錄,這是紀錄片自然美的 特殊性2.把粗糙表現為真實之“必須”和“無技巧”,避免花哨的 修飾,其實是一種“大巧”,是影視紀實佳作特有的藝術 策略。3.技巧用的不當,過分雕飾、修飾,往往產生反效果,即 “弄巧成拙”,造成主觀意圖與客觀現實的不統一。 第三節 和諧美-藝術同化1.藝術手段的綜合性紀錄片是綜合性的影視紀實藝術,是多種藝術手段綜合的產物。藝術門類:繪畫、雕塑、建筑、音樂、文學、舞蹈、戲劇和諧原則:排斥各藝術元素各自完整、各自突出,不允許某個元素爭奪視聽。 各種藝術元素的非獨立性1.藝術的“同化原則”:紀錄片是各類藝術門類 的吞并者2.同化并不是簡單堆砌,具有獨立色彩的各種藝術 手段只是處于從屬地位成功案例:《澳門歲月》中的《七子之歌》 《鄧小平》這的《春天的故事》 殘缺美營造和諧美1.專項藝術手段在紀錄片中應少勝與多,殘缺勝于 完整,沒有殘缺美,也就沒有和諧美。2.讀不懂的解說詞,聽不見的音樂,部分“殘缺” 構成了紀錄片整體上的和諧美。3.案例:《雕塑家劉煥章》的解說詞 《血沃中原》第五集解說詞 《泰山》第二集解說詞 意境美——揭示技巧1.影視紀實藝術并不排斥造型,并在敘事,造型基礎上寄情、 寓意。2.紀錄片的寄情、寓意,一靠思想品德造詣,二靠技巧嫻。。(抒情不能簡單化、膚淺化,灌輸)3.紀錄片情與理的寓寄的最佳傳遞方式是意境濡染,意境的 表達主要靠生活的細節和視聽語言技巧 意境美——揭示技巧4.意境之營造是對有趣、細微情景的敏銳捕捉、紀 錄,貴在搶拍與隱蔽拍攝、貴在對景別、構圖、 光線的運用,尤其的長鏡頭與特寫。5.壯美、悲情、平實、戲劇、和諧、奇特等的表現6.紀錄片的意境多以直觀景物的細節構成,長鏡頭、特寫鏡 頭以及同期聲是最佳的營造手段,解說詞和音樂是重要的 輔助手段,各自完美的融合在影視紀實藝術中6.案例:《沙與海》、《農村母親和她的三個孩子》、《一 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》P84 丑內容的審美處理1.審美不避丑(1)紀錄片要反映真善美就不能回避假惡丑(2)作為具有直觀再現性的影視,描寫刺激受眾感 官和心靈的陰暗面,業界莫衷一是,褒貶不一。(3)紀錄片與新聞片的關系,對丑的處理方法相似2.揭丑為揚美(1)影視是雙刃劍,打擊敵人服務人民,也容易傷者自己。案例:P86(2)作為傳播媒介,紀錄片被視為與一切丑惡現象做斗爭的重要利器,記錄自然災害、討伐戰爭罪行,揭露腐敗、丑聞,顯示著紀錄片的品格。3.審美無定勢與負效果(1)接受美學的特點是審美無定勢,一千個讀者有 一千個哈姆萊特(2)紀錄片存在反意解讀,這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 觀因素(3)傳播不當對人(特別是青少年)的不良心理沖 擊和感情濡染作用,以致廣大善良群體產生不 良影響、悲劇結果。第五章:紀錄片的審美特征 第一節 審美功能與審美特征 什么是美(1)美是能夠使人們感到愉悅的一切事物。(2)美是事物促進和諧發展的客觀屬性與功 能激發出來的主觀感受,是這種客觀實 際與主觀感受的具體統一(3)審是人們對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評判的 一個過程。由此可見,審美是一種主觀 的心理活動的過程,是人們根據自身對 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種對事物的看、 法。(偶然性) 紀錄片有沒有審美?討論:1.紀錄片不是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,談審美 會導致創作中的“失實因素”。2.紀錄片反映生活,紀錄片只具有“社會美” 與“新聞美”,不具有“藝術美”的特征。3.紀錄片不等于新聞片,它在歷史發展中成 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。P74紀錄片審美特性的定論 1.紀錄片的特性和多種社會功能使其成為一種 獨立的藝術門類:影視紀實藝術 2.表達自然美與社會美是紀錄片的直觀功能, 而藝術美是它的根本。作為一個審美對象, 它的審美包含了主觀和客觀雙重因素。 3.我國學者將紀錄片的審美特征歸納為:紀實 美、崇高美、悲劇美、造型美,過程美、寫 意美,綜合美,和諧美等 紀錄片審美的主客觀關系1.生活是藝術源泉,藝術忠于現實2.藝術的客觀性不是簡單反映,藝術不 是被動接受投影的鏡子,藝術創作主 體的能動性在于發現美、紀錄美、創 造美3.藝術客觀性與主觀性的辯證關系:人 的主觀作用,面對同一客觀景物不同 主體有著不同的感受,不同反應。天地與我并生,萬物與我為一——莊子藝術是人與自然的相乘,藝術美是靈魂與自然一致所產生的結果——培根 紀錄片的審美功能1.尊重客觀現實與主觀能動的辯證統一, 是藝術審美的的基本規律與紀錄片的現 實意義。2.紀錄片的審美特性表現為視聽形象紀實 美,它的教育、認識、輿論、娛樂作用, 在審美中融為一體3.紀錄片既有教育作用,也不排斥娛樂功 能,它是嚴肅的娛樂,向觀眾提供高尚 情趣和美感的娛樂。(精英文化)4.教育與娛樂統一于審美,寓教于樂。 第二節 自然美——大巧若拙 追求自然美是當今的強勁潮流,藝術審美也不例外,這是對“現代文明病”嚴重侵害自然環境和傳統文明的逆向思潮。 平實感1.平實感來自選材和紀錄方法兩方面,都顯 現著創作者的審美追求2.取材與凡人小事。《舌尖上的中國》3.平民視角觀察生活和天下大事。《幼兒園》4.重大題材從側面、細微入手,表現的深入, 生動。《20年20人》 祛矯飾1.直接電影的特點,主要在于反矯飾,追 求最大程度的真實自然效果。2.矯飾突出的表現為主觀情感和藝術技巧 的濫用,違背藝術創作的主客觀統一的 原則,導致藝術創作缺乏真實感。 藝術真實與藝術真理1.紀錄片是藝術真實就是追求“真實、自然” 的客觀紀錄2.紀錄片的藝術真理是既是現實的本質,也 是生活的理想,人道主義精神和社會進步 趨勢是基本點。(柴靜《蒼穹之下》)3.不考慮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紀錄片,只 考慮獲獎是不可取的行為 大巧若愚與大雅若俗1.既要自然效果,又要擯棄膚淺紀錄,這是紀錄片自然美的 特殊性2.把粗糙表現為真實之“必須”和“無技巧”,避免花哨的 修飾,其實是一種“大巧”,是影視紀實佳作特有的藝術 策略。3.技巧用的不當,過分雕飾、修飾,往往產生反效果,即 “弄巧成拙”,造成主觀意圖與客觀現實的不統一。 第三節 和諧美-藝術同化1.藝術手段的綜合性紀錄片是綜合性的影視紀實藝術,是多種藝術手段綜合的產物。藝術門類:繪畫、雕塑、建筑、音樂、文學、舞蹈、戲劇和諧原則:排斥各藝術元素各自完整、各自突出,不允許某個元素爭奪視聽。 各種藝術元素的非獨立性1.藝術的“同化原則”:紀錄片是各類藝術門類 的吞并者2.同化并不是簡單堆砌,具有獨立色彩的各種藝術 手段只是處于從屬地位成功案例:《澳門歲月》中的《七子之歌》 《鄧小平》這的《春天的故事》 殘缺美營造和諧美1.專項藝術手段在紀錄片中應少勝與多,殘缺勝于 完整,沒有殘缺美,也就沒有和諧美。2.讀不懂的解說詞,聽不見的音樂,部分“殘缺” 構成了紀錄片整體上的和諧美。3.案例:《雕塑家劉煥章》的解說詞 《血沃中原》第五集解說詞 《泰山》第二集解說詞 意境美——揭示技巧1.影視紀實藝術并不排斥造型,并在敘事,造型基礎上寄情、 寓意。2.紀錄片的寄情、寓意,一靠思想品德造詣,二靠技巧嫻。。(抒情不能簡單化、膚淺化,灌輸)3.紀錄片情與理的寓寄的最佳傳遞方式是意境濡染,意境的 表達主要靠生活的細節和視聽語言技巧 意境美——揭示技巧4.意境之營造是對有趣、細微情景的敏銳捕捉、紀 錄,貴在搶拍與隱蔽拍攝、貴在對景別、構圖、 光線的運用,尤其的長鏡頭與特寫。5.壯美、悲情、平實、戲劇、和諧、奇特等的表現6.紀錄片的意境多以直觀景物的細節構成,長鏡頭、特寫鏡 頭以及同期聲是最佳的營造手段,解說詞和音樂是重要的 輔助手段,各自完美的融合在影視紀實藝術中6.案例:《沙與海》、《農村母親和她的三個孩子》、《一 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》P84 丑內容的審美處理1.審美不避丑(1)紀錄片要反映真善美就不能回避假惡丑(2)作為具有直觀再現性的影視,描寫刺激受眾感 官和心靈的陰暗面,業界莫衷一是,褒貶不一。(3)紀錄片與新聞片的關系,對丑的處理方法相似2.揭丑為揚美(1)影視是雙刃劍,打擊敵人服務人民,也容易傷者自己。案例:P86(2)作為傳播媒介,紀錄片被視為與一切丑惡現象做斗爭的重要利器,記錄自然災害、討伐戰爭罪行,揭露腐敗、丑聞,顯示著紀錄片的品格。3.審美無定勢與負效果(1)接受美學的特點是審美無定勢,一千個讀者有 一千個哈姆萊特(2)紀錄片存在反意解讀,這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 觀因素(3)傳播不當對人(特別是青少年)的不良心理沖 擊和感情濡染作用,以致廣大善良群體產生不 良影響、悲劇結果。第五章:紀錄片的審美特征 第一節 審美功能與審美特征 什么是美(1)美是能夠使人們感到愉悅的一切事物。(2)美是事物促進和諧發展的客觀屬性與功 能激發出來的主觀感受,是這種客觀實 際與主觀感受的具體統一(3)審是人們對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評判的 一個過程。由此可見,審美是一種主觀 的心理活動的過程,是人們根據自身對 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種對事物的看、 法。(偶然性) 紀錄片有沒有審美?討論:1.紀錄片不是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,談審美 會導致創作中的“失實因素”。2.紀錄片反映生活,紀錄片只具有“社會美” 與“新聞美”,不具有“藝術美”的特征。3.紀錄片不等于新聞片,它在歷史發展中成 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。P74紀錄片審美特性的定論 1.紀錄片的特性和多種社會功能使其成為一種 獨立的藝術門類:影視紀實藝術 2.表達自然美與社會美是紀錄片的直觀功能, 而藝術美是它的根本。作為一個審美對象, 它的審美包含了主觀和客觀雙重因素。 3.我國學者將紀錄片的審美特征歸納為:紀實 美、崇高美、悲劇美、造型美,過程美、寫 意美,綜合美,和諧美等 紀錄片審美的主客觀關系1.生活是藝術源泉,藝術忠于現實2.藝術的客觀性不是簡單反映,藝術不 是被動接受投影的鏡子,藝術創作主 體的能動性在于發現美、紀錄美、創 造美3.藝術客觀性與主觀性的辯證關系:人 的主觀作用,面對同一客觀景物不同 主體有著不同的感受,不同反應。天地與我并生,萬物與我為一——莊子藝術是人與自然的相乘,藝術美是靈魂與自然一致所產生的結果——培根 紀錄片的審美功能1.尊重客觀現實與主觀能動的辯證統一, 是藝術審美的的基本規律與紀錄片的現 實意義。2.紀錄片的審美特性表現為視聽形象紀實 美,它的教育、認識、輿論、娛樂作用, 在審美中融為一體3.紀錄片既有教育作用,也不排斥娛樂功 能,它是嚴肅的娛樂,向觀眾提供高尚 情趣和美感的娛樂。(精英文化)4.教育與娛樂統一于審美,寓教于樂。 第二節 自然美——大巧若拙 追求自然美是當今的強勁潮流,藝術審美也不例外,這是對“現代文明病”嚴重侵害自然環境和傳統文明的逆向思潮。 平實感1.平實感來自選材和紀錄方法兩方面,都顯 現著創作者的審美追求2.取材與凡人小事。《舌尖上的中國》3.平民視角觀察生活和天下大事。《幼兒園》4.重大題材從側面、細微入手,表現的深入, 生動。《20年20人》 祛矯飾1.直接電影的特點,主要在于反矯飾,追 求最大程度的真實自然效果。2.矯飾突出的表現為主觀情感和藝術技巧 的濫用,違背藝術創作的主客觀統一的 原則,導致藝術創作缺乏真實感。 藝術真實與藝術真理1.紀錄片是藝術真實就是追求“真實、自然” 的客觀紀錄2.紀錄片的藝術真理是既是現實的本質,也 是生活的理想,人道主義精神和社會進步 趨勢是基本點。(柴靜《蒼穹之下》)3.不考慮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紀錄片,只 考慮獲獎是不可取的行為 大巧若愚與大雅若俗1.既要自然效果,又要擯棄膚淺紀錄,這是紀錄片自然美的 特殊性2.把粗糙表現為真實之“必須”和“無技巧”,避免花哨的 修飾,其實是一種“大巧”,是影視紀實佳作特有的藝術 策略。3.技巧用的不當,過分雕飾、修飾,往往產生反效果,即 “弄巧成拙”,造成主觀意圖與客觀現實的不統一。 第三節 和諧美-藝術同化1.藝術手段的綜合性紀錄片是綜合性的影視紀實藝術,是多種藝術手段綜合的產物。藝術門類:繪畫、雕塑、建筑、音樂、文學、舞蹈、戲劇和諧原則:排斥各藝術元素各自完整、各自突出,不允許某個元素爭奪視聽。 各種藝術元素的非獨立性1.藝術的“同化原則”:紀錄片是各類藝術門類 的吞并者2.同化并不是簡單堆砌,具有獨立色彩的各種藝術 手段只是處于從屬地位成功案例:《澳門歲月》中的《七子之歌》 《鄧小平》這的《春天的故事》 殘缺美營造和諧美1.專項藝術手段在紀錄片中應少勝與多,殘缺勝于 完整,沒有殘缺美,也就沒有和諧美。2.讀不懂的解說詞,聽不見的音樂,部分“殘缺” 構成了紀錄片整體上的和諧美。3.案例:《雕塑家劉煥章》的解說詞 《血沃中原》第五集解說詞 《泰山》第二集解說詞 意境美——揭示技巧1.影視紀實藝術并不排斥造型,并在敘事,造型基礎上寄情、 寓意。2.紀錄片的寄情、寓意,一靠思想品德造詣,二靠技巧嫻。。(抒情不能簡單化、膚淺化,灌輸)3.紀錄片情與理的寓寄的最佳傳遞方式是意境濡染,意境的 表達主要靠生活的細節和視聽語言技巧 意境美——揭示技巧4.意境之營造是對有趣、細微情景的敏銳捕捉、紀 錄,貴在搶拍與隱蔽拍攝、貴在對景別、構圖、 光線的運用,尤其的長鏡頭與特寫。5.壯美、悲情、平實、戲劇、和諧、奇特等的表現6.紀錄片的意境多以直觀景物的細節構成,長鏡頭、特寫鏡 頭以及同期聲是最佳的營造手段,解說詞和音樂是重要的 輔助手段,各自完美的融合在影視紀實藝術中6.案例:《沙與海》、《農村母親和她的三個孩子》、《一 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》P84 丑內容的審美處理1.審美不避丑(1)紀錄片要反映真善美就不能回避假惡丑(2)作為具有直觀再現性的影視,描寫刺激受眾感 官和心靈的陰暗面,業界莫衷一是,褒貶不一。(3)紀錄片與新聞片的關系,對丑的處理方法相似2.揭丑為揚美(1)影視是雙刃劍,打擊敵人服務人民,也容易傷者自己。案例:P86(2)作為傳播媒介,紀錄片被視為與一切丑惡現象做斗爭的重要利器,記錄自然災害、討伐戰爭罪行,揭露腐敗、丑聞,顯示著紀錄片的品格。3.審美無定勢與負效果(1)接受美學的特點是審美無定勢,一千個讀者有 一千個哈姆萊特(2)紀錄片存在反意解讀,這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 觀因素(3)傳播不當對人(特別是青少年)的不良心理沖 擊和感情濡染作用,以致廣大善良群體產生不 良影響、悲劇結果。第五章:紀錄片的審美特征 第一節 審美功能與審美特征 什么是美(1)美是能夠使人們感到愉悅的一切事物。(2)美是事物促進和諧發展的客觀屬性與功 能激發出來的主觀感受,是這種客觀實 際與主觀感受的具體統一(3)審是人們對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評判的 一個過程。由此可見,審美是一種主觀 的心理活動的過程,是人們根據自身對 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種對事物的看、 法。(偶然性) 紀錄片有沒有審美?討論:1.紀錄片不是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,談審美 會導致創作中的“失實因素”。2.紀錄片反映生活,紀錄片只具有“社會美” 與“新聞美”,不具有“藝術美”的特征。3.紀錄片不等于新聞片,它在歷史發展中成 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。P74紀錄片審美特性的定論 1.紀錄片的特性和多種社會功能使其成為一種 獨立的藝術門類:影視紀實藝術 2.表達自然美與社會美是紀錄片的直觀功能, 而藝術美是它的根本。作為一個審美對象, 它的審美包含了主觀和客觀雙重因素。 3.我國學者將紀錄片的審美特征歸納為:紀實 美、崇高美、悲劇美、造型美,過程美、寫 意美,綜合美,和諧美等 紀錄片審美的主客觀關系1.生活是藝術源泉,藝術忠于現實2.藝術的客觀性不是簡單反映,藝術不 是被動接受投影的鏡子,藝術創作主 體的能動性在于發現美、紀錄美、創 造美3.藝術客觀性與主觀性的辯證關系:人 的主觀作用,面對同一客觀景物不同 主體有著不同的感受,不同反應。天地與我并生,萬物與我為一——莊子藝術是人與自然的相乘,藝術美是靈魂與自然一致所產生的結果——培根 紀錄片的審美功能1.尊重客觀現實與主觀能動的辯證統一, 是藝術審美的的基本規律與紀錄片的現 實意義。2.紀錄片的審美特性表現為視聽形象紀實 美,它的教育、認識、輿論、娛樂作用, 在審美中融為一體3.紀錄片既有教育作用,也不排斥娛樂功 能,它是嚴肅的娛樂,向觀眾提供高尚 情趣和美感的娛樂。(精英文化)4.教育與娛樂統一于審美,寓教于樂。 第二節 自然美——大巧若拙 追求自然美是當今的強勁潮流,藝術審美也不例外,這是對“現代文明病”嚴重侵害自然環境和傳統文明的逆向思潮。 平實感1.平實感來自選材和紀錄方法兩方面,都顯 現著創作者的審美追求2.取材與凡人小事。《舌尖上的中國》3.平民視角觀察生活和天下大事。《幼兒園》4.重大題材從側面、細微入手,表現的深入, 生動。《20年20人》 祛矯飾1.直接電影的特點,主要在于反矯飾,追 求最大程度的真實自然效果。2.矯飾突出的表現為主觀情感和藝術技巧 的濫用,違背藝術創作的主客觀統一的 原則,導致藝術創作缺乏真實感。 藝術真實與藝術真理1.紀錄片是藝術真實就是追求“真實、自然” 的客觀紀錄2.紀錄片的藝術真理是既是現實的本質,也 是生活的理想,人道主義精神和社會進步 趨勢是基本點。(柴靜《蒼穹之下》)3.不考慮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紀錄片,只 考慮獲獎是不可取的行為 大巧若愚與大雅若俗1.既要自然效果,又要擯棄膚淺紀錄,這是紀錄片自然美的 特殊性2.把粗糙表現為真實之“必須”和“無技巧”,避免花哨的 修飾,其實是一種“大巧”,是影視紀實佳作特有的藝術 策略。3.技巧用的不當,過分雕飾、修飾,往往產生反效果,即 “弄巧成拙”,造成主觀意圖與客觀現實的不統一。 第三節 和諧美-藝術同化1.藝術手段的綜合性紀錄片是綜合性的影視紀實藝術,是多種藝術手段綜合的產物。藝術門類:繪畫、雕塑、建筑、音樂、文學、舞蹈、戲劇和諧原則:排斥各藝術元素各自完整、各自突出,不允許某個元素爭奪視聽。 各種藝術元素的非獨立性1.藝術的“同化原則”:紀錄片是各類藝術門類 的吞并者2.同化并不是簡單堆砌,具有獨立色彩的各種藝術 手段只是處于從屬地位成功案例:《澳門歲月》中的《七子之歌》 《鄧小平》這的《春天的故事》 殘缺美營造和諧美1.專項藝術手段在紀錄片中應少勝與多,殘缺勝于 完整,沒有殘缺美,也就沒有和諧美。2.讀不懂的解說詞,聽不見的音樂,部分“殘缺” 構成了紀錄片整體上的和諧美。3.案例:《雕塑家劉煥章》的解說詞 《血沃中原》第五集解說詞 《泰山》第二集解說詞 意境美——揭示技巧1.影視紀實藝術并不排斥造型,并在敘事,造型基礎上寄情、 寓意。2.紀錄片的寄情、寓意,一靠思想品德造詣,二靠技巧嫻。。(抒情不能簡單化、膚淺化,灌輸)3.紀錄片情與理的寓寄的最佳傳遞方式是意境濡染,意境的 表達主要靠生活的細節和視聽語言技巧 意境美——揭示技巧4.意境之營造是對有趣、細微情景的敏銳捕捉、紀 錄,貴在搶拍與隱蔽拍攝、貴在對景別、構圖、 光線的運用,尤其的長鏡頭與特寫。5.壯美、悲情、平實、戲劇、和諧、奇特等的表現6.紀錄片的意境多以直觀景物的細節構成,長鏡頭、特寫鏡 頭以及同期聲是最佳的營造手段,解說詞和音樂是重要的 輔助手段,各自完美的融合在影視紀實藝術中6.案例:《沙與海》、《農村母親和她的三個孩子》、《一 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》P84 丑內容的審美處理1.審美不避丑(1)紀錄片要反映真善美就不能回避假惡丑(2)作為具有直觀再現性的影視,描寫刺激受眾感 官和心靈的陰暗面,業界莫衷一是,褒貶不一。(3)紀錄片與新聞片的關系,對丑的處理方法相似2.揭丑為揚美(1)影視是雙刃劍,打擊敵人服務人民,也容易傷者自己。案例:P86(2)作為傳播媒介,紀錄片被視為與一切丑惡現象做斗爭的重要利器,記錄自然災害、討伐戰爭罪行,揭露腐敗、丑聞,顯示著紀錄片的品格。3.審美無定勢與負效果(1)接受美學的特點是審美無定勢,一千個讀者有 一千個哈姆萊特(2)紀錄片存在反意解讀,這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 觀因素(3)傳播不當對人(特別是青少年)的不良心理沖 擊和感情濡染作用,以致廣大善良群體產生不 良影響、悲劇結果。第五章:紀錄片的審美特征 第一節 審美功能與審美特征 什么是美(1)美是能夠使人們感到愉悅的一切事物。(2)美是事物促進和諧發展的客觀屬性與功 能激發出來的主觀感受,是這種客觀實 際與主觀感受的具體統一(3)審是人們對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評判的 一個過程。由此可見,審美是一種主觀 的心理活動的過程,是人們根據自身對 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種對事物的看、 法。(偶然性) 紀錄片有沒有審美?討論:1.紀錄片不是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,談審美 會導致創作中的“失實因素”。2.紀錄片反映生活,紀錄片只具有“社會美” 與“新聞美”,不具有“藝術美”的特征。3.紀錄片不等于新聞片,它在歷史發展中成 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。P74紀錄片審美特性的定論 1.紀錄片的特性和多種社會功能使其成為一種 獨立的藝術門類:影視紀實藝術 2.表達自然美與社會美是紀錄片的直觀功能, 而藝術美是它的根本。作為一個審美對象, 它的審美包含了主觀和客觀雙重因素。 3.我國學者將紀錄片的審美特征歸納為:紀實 美、崇高美、悲劇美、造型美,過程美、寫 意美,綜合美,和諧美等 紀錄片審美的主客觀關系1.生活是藝術源泉,藝術忠于現實2.藝術的客觀性不是簡單反映,藝術不 是被動接受投影的鏡子,藝術創作主 體的能動性在于發現美、紀錄美、創 造美3.藝術客觀性與主觀性的辯證關系:人 的主觀作用,面對同一客觀景物不同 主體有著不同的感受,不同反應。天地與我并生,萬物與我為一——莊子藝術是人與自然的相乘,藝術美是靈魂與自然一致所產生的結果——培根 紀錄片的審美功能1.尊重客觀現實與主觀能動的辯證統一, 是藝術審美的的基本規律與紀錄片的現 實意義。2.紀錄片的審美特性表現為視聽形象紀實 美,它的教育、認識、輿論、娛樂作用, 在審美中融為一體3.紀錄片既有教育作用,也不排斥娛樂功 能,它是嚴肅的娛樂,向觀眾提供高尚 情趣和美感的娛樂。(精英文化)4.教育與娛樂統一于審美,寓教于樂。 第二節 自然美——大巧若拙 追求自然美是當今的強勁潮流,藝術審美也不例外,這是對“現代文明病”嚴重侵害自然環境和傳統文明的逆向思潮。 平實感1.平實感來自選材和紀錄方法兩方面,都顯 現著創作者的審美追求2.取材與凡人小事。《舌尖上的中國》3.平民視角觀察生活和天下大事。《幼兒園》4.重大題材從側面、細微入手,表現的深入, 生動。《20年20人》 祛矯飾1.直接電影的特點,主要在于反矯飾,追 求最大程度的真實自然效果。2.矯飾突出的表現為主觀情感和藝術技巧 的濫用,違背藝術創作的主客觀統一的 原則,導致藝術創作缺乏真實感。 藝術真實與藝術真理1.紀錄片是藝術真實就是追求“真實、自然” 的客觀紀錄2.紀錄片的藝術真理是既是現實的本質,也 是生活的理想,人道主義精神和社會進步 趨勢是基本點。(柴靜《蒼穹之下》)3.不考慮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紀錄片,只 考慮獲獎是不可取的行為 大巧若愚與大雅若俗1.既要自然效果,又要擯棄膚淺紀錄,這是紀錄片自然美的 特殊性2.把粗糙表現為真實之“必須”和“無技巧”,避免花哨的 修飾,其實是一種“大巧”,是影視紀實佳作特有的藝術 策略。3.技巧用的不當,過分雕飾、修飾,往往產生反效果,即 “弄巧成拙”,造成主觀意圖與客觀現實的不統一。 第三節 和諧美-藝術同化1.藝術手段的綜合性紀錄片是綜合性的影視紀實藝術,是多種藝術手段綜合的產物。藝術門類:繪畫、雕塑、建筑、音樂、文學、舞蹈、戲劇和諧原則:排斥各藝術元素各自完整、各自突出,不允許某個元素爭奪視聽。 各種藝術元素的非獨立性1.藝術的“同化原則”:紀錄片是各類藝術門類 的吞并者2.同化并不是簡單堆砌,具有獨立色彩的各種藝術 手段只是處于從屬地位成功案例:《澳門歲月》中的《七子之歌》 《鄧小平》這的《春天的故事》 殘缺美營造和諧美1.專項藝術手段在紀錄片中應少勝與多,殘缺勝于 完整,沒有殘缺美,也就沒有和諧美。2.讀不懂的解說詞,聽不見的音樂,部分“殘缺” 構成了紀錄片整體上的和諧美。3.案例:《雕塑家劉煥章》的解說詞 《血沃中原》第五集解說詞 《泰山》第二集解說詞 意境美——揭示技巧1.影視紀實藝術并不排斥造型,并在敘事,造型基礎上寄情、 寓意。2.紀錄片的寄情、寓意,一靠思想品德造詣,二靠技巧嫻。。(抒情不能簡單化、膚淺化,灌輸)3.紀錄片情與理的寓寄的最佳傳遞方式是意境濡染,意境的 表達主要靠生活的細節和視聽語言技巧 意境美——揭示技巧4.意境之營造是對有趣、細微情景的敏銳捕捉、紀 錄,貴在搶拍與隱蔽拍攝、貴在對景別、構圖、 光線的運用,尤其的長鏡頭與特寫。5.壯美、悲情、平實、戲劇、和諧、奇特等的表現6.紀錄片的意境多以直觀景物的細節構成,長鏡頭、特寫鏡 頭以及同期聲是最佳的營造手段,解說詞和音樂是重要的 輔助手段,各自完美的融合在影視紀實藝術中6.案例:《沙與海》、《農村母親和她的三個孩子》、《一 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》P84 丑內容的審美處理1.審美不避丑(1)紀錄片要反映真善美就不能回避假惡丑(2)作為具有直觀再現性的影視,描寫刺激受眾感 官和心靈的陰暗面,業界莫衷一是,褒貶不一。(3)紀錄片與新聞片的關系,對丑的處理方法相似2.揭丑為揚美(1)影視是雙刃劍,打擊敵人服務人民,也容易傷者自己。案例:P86(2)作為傳播媒介,紀錄片被視為與一切丑惡現象做斗爭的重要利器,記錄自然災害、討伐戰爭罪行,揭露腐敗、丑聞,顯示著紀錄片的品格。3.審美無定勢與負效果(1)接受美學的特點是審美無定勢,一千個讀者有 一千個哈姆萊特(2)紀錄片存在反意解讀,這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 觀因素(3)傳播不當對人(特別是青少年)的不良心理沖 擊和感情濡染作用,以致廣大善良群體產生不 良影響、悲劇結果。第五章:紀錄片的審美特征 第一節 審美功能與審美特征
|
- 關 鍵 詞:
- 紀錄片的審美特征 ppt、pptx格式 免費閱讀 下載 天天文庫

關于本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