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-2020年高一語文上學期期中試題(I)
2019-2020年高一語文上學期期中試題(I) 本試卷分第一卷(閱讀題)和第二卷(表達題)兩部分,共150分,考試時間150分鐘。 第Ⅰ卷 閱讀題 一、論述類文本閱讀(9分,每小題3分) 閱讀下面的文字,完成l~3題。 詩歌不止于純粹的藝術,還兼具社會責任,孔子曰:“《詩》可以興,可以觀,可以群,可以怨。邇之事父,遠之事君,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”。希尼在《詩歌的糾正》一文中指出詩歌“在另一種意義上它是無限的”。 詩歌不會直接干預和改變人的現實命運,但卻潛移默化地影響社會。尤其在當下,網絡、多媒體信息已經緊密而深入地進入社會諸多領域,詩歌的創作平臺和傳播、接受途徑愈加多元。詩歌文體特性決定了它可以協調公眾的注意力,用輕靈的文字表達沉重的主題,傳遞正能量,觸及社會熱點問題,凝聚、感化、激發民心,甚至可以改變讀者在社會中的存在方式、意識觀念等。 詩歌對社會的擔當是廣義層面的。首先,詩人應該秉持社會責任感。歷史上偉大的詩人是時代的先驅者,是擔負社會責任的“道義”者。其次,詩歌對社會的擔當深而又廣,它決不局限于哪一個具體的方面。詩歌可以批評時弊、關注民生,可以培養民眾的審美品位,還可以起到交流、傳承或延續文化的功能。詩歌是社會的縮影,回歸社會,去感受、描寫社會的疼痛、關懷一切可以關懷的對象是詩歌的社會使命。 對詩歌而言,社會擔當出于自覺——文學意義上與現實意義上的責任,既可以從時代和文化的視野出發,也可以持個人的身份去堅守;它不是強加給詩歌的包袱,不必以政治、道德、倫理尺度為準繩。 詩歌通過對生活的表現與創造,給予我們的感染力、創造力、想象力等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質無法提供的,它直指人的心靈。詩歌隱藏于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,是心靈的表現,是竊取靈魂秘密的鑰匙,是生命精微的呈現,是靈魂坦誠的剖白。歷代好詩都具有撫慰、純化、提升心靈的功能,所以我們常說,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詩歌的聲音,這個民族的未來必然缺少希望,一個抱持詩性情懷的人,他的精神不會委頓。 詩人僅擁有現實生活、肩負社會責任是不夠的,還應該有終極的關懷,靈魂有所歸屬。從藝術本源來看,詩歌首先是個人化的精神感受,它不受時空的阻隔,濃縮了“我”與“你”、“他者”、世界的關系;詩歌是未來時間里最美的存在方式,是逍遙的自在,是靈性之光。那些震爍古今的詩作均浸潤著心靈的雨露,蘊藏著豐富的心靈材料。 寫作、閱讀、朗誦詩歌的過程是心靈受外物感動得以滋養的過程,缺失心靈的書寫,不是好的詩作。在表達精神訴求、凸顯主題思想等方面,好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豪斯曼曾在題為《詩的名稱與實質》的講演中說:一首好詩能夠從它沿著人們的脊椎造成的戰栗去判定。好詩,它的文字背后一定有撼動心扉的精神生活、現實經驗或歷史記憶。飽含情感、見得到人性的光和影的詩歌必然會觸動讀者的心靈,讓人刻骨銘心!從諸多世界經典詩篇中,我們會瞬息間讀出心靈的悸動,感知到精神的壓抑或敞亮、溫暖或孤寂,好詩可以給予我們無窮的心力源泉。 (摘編自孫曉婭《詩歌的三個維度》) 1.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 A.當下社會,詩歌的創作平臺和傳播、接受途徑愈加多元,因此詩歌雖然不會改變人的命運,但卻能潛移默化地影響社會。 B.詩歌可以表達沉重的主題,傳遞正能量,觸及社會熱點問題,凝聚、感化、激發民心,這是由詩歌本身的文體特征性決定的。 C.詩歌是社會生活的縮影,它通過對生活的表現與創造,給人們以感染力、創造力、想象力,這種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質都無法提供的。 D.詩歌對社會的擔當表現在方方面面,例如批評時弊、關注民生,培養民眾的審美品位,以及用來交流、傳承或者延續文化。 2.下列理解和分析,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(3分) A.根據孔子有關《詩》的論述和希尼在《詩歌的糾正》中的觀點,可以看出詩歌除了具有藝術性之外,還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。 B.詩歌對社會的擔當不是誰強加給它的,完全是源于文學意義與現實意義的責任,因此不必以政治、道德、倫理尺度為準繩。 C.詩人應該走在時代的前列,擔負起社會責任,回歸社會,用詩去感受、描寫社會的疼痛,關懷一切可以關懷的對象。 D.詩歌從藝術本源來看首先是一種個人化的精神感受,它不需要時空概念,卻濃縮了“我”與“你”、“他者”、世界之間的關系。 3.根據原文內容,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 A.詩歌直指人的心靈,具有撫慰、純化、提升心靈的作用,因此一個沒有詩歌的民族必然沒有希望,一個民族的未來要考詩歌照亮。 B.詩人既要擁有現實生活,肩負社會責任,還應該有終極的關懷,靈魂有所歸屬。如果不用心靈去創作,誰也寫不出好的詩歌作品。 C.優秀的詩歌在表達精神訴求,凸顯主體思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,它的文字背后一定有撼動心扉的精神生活,現實經驗或歷史記憶。 D.豪斯曼《詩的名稱與實質》演講詞告訴我們,判斷一首詩歌的好壞,關鍵要看這首詩歌是否能夠觸動讀者的心靈,讓人刻骨銘心。 二、古代詩文閱讀(45分) (一)文言文閱讀(12分)閱讀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4~7題。 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。樊噲曰:“今日之事何如?”良曰:“甚急!今者項莊拔劍舞,其意常在沛公也。”噲曰:“此迫矣!臣請入,與之同命。”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。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。樊噲側其盾以撞,衛士仆地。噲遂入,披帷西向立,瞋目視項王,頭發上指,目眥盡裂。項王按劍而跽曰:“客何為者?”張良曰:“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。”項王曰:“壯士!——賜之卮酒。”則與斗卮酒。噲拜謝,起,立而飲之。項王曰:“賜之彘肩。”則與一生彘肩。樊噲覆其盾于地,加彘肩上,拔劍切而啖之。項王曰:“壯士!能復飲乎?”樊噲曰:“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辭!夫秦王有虎狼之心,殺人如不能舉,刑人如恐不勝,天下皆叛之。懷王與諸將約曰:‘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。’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,毫毛不敢有所近,封閉宮室,還軍霸上,以待大王來。故遣將守關者,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。勞苦而功高如此,未有封侯之賞,而聽細說,欲誅有功之人,此亡秦之續耳。竊為大王不取也!”項王未有以應,曰:“坐。”樊噲從良坐。坐須臾,沛公起如廁,因招樊出。 (《鴻門宴》) 4.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 A.項王按劍而跽曰 跽:挺直身子跪著 B.刑人如恐不勝 勝:盡 C.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王:稱王 D.竊為大王不取也 竊:私下里 5.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,相同的一組是(3分) A.①拔劍切而啖之 ②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 B.①還軍霸上,以待大王來 ②以其無禮于晉 C.①沛公起如廁,因招樊噲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,不仁 D.①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辭 ②不者,若屬皆且為虜 6.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,與例句中加點的詞相同的一項是 (3